恒仟文档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5篇

时间:2023-03-18 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5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5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5篇

篇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ldquo;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新时代建设需要,根据《XX 教育现代化 XXXX》《“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与成就 “十三五”时期,围绕“全面建设‘X 西教育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我区在教育理念、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育集合体,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XXX 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为:

 1.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干部教育培训、考察考核、党员教育各方面,把政治要求、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明确党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实现“两新组

  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办学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XXX 教育树立先进理念,利用区域独特的地理优势传承“六大文化”,讲好“四个一”的 XXX 故事,践行“XXX 四问”,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乘“创城”东风使“讲奉献,争第一”的XXX 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 XX 周年庆祝活动中,XXX 区教育系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让广大师生接受了精神洗礼,充分展示了全区师生的时代风貌。

 2.教育综合改革力度持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全系统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研训一体化改革效果明显。通过“区管校聘”“共享教师”“银龄计划”“名师送教”等措施,使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扩大了优质师资普惠面。实行校长任期制,促进优秀校长向山区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新九年一贯实验学校、幼儿园到初中十二年贯通教育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布局不断优化,乡村学校建设逐步加强,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确保了每个乡镇至少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引进资源和本土优质学校双轮驱动,与☆☆☆等优质学校合作办学不断深入,大峪中学、大峪一小等品牌学校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深化手拉手式教育集团建设,推进我区 XX 对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捆绑发展,逐

  步实现同形同构优质均衡,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基本实现做优做强门城地区教育并同步带动山区教育的目标。

 3.教育内涵发展动力持续彰显,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小学生态课堂和中学有效常态课堂,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不断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校一品”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级足球特色校、篮球特色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校、市级冰雪特色校、艺术教育特色校、金帆艺术团、金帆书画院,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金鹏科技团均在我区挂牌,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有效增强。

 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得以有效回应。充分挖潜学前教育学位,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常住适龄幼儿入园率由 XX.XX%增至 XX%,一级及以上园所达占比达到 XX%。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新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在满足学位需求的基础上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建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 XXX 接受教育,区内生源得到有效涵养。

 一些量化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市水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XXX%,提前超额完成 XX 市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普惠率 XX%的任务。“十三五”时期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显示本区

  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位于全市前列。“平安校园”区级验收通过率 XX.X%,率先超标准完成市级任务目标。近年来新招聘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从 XX.X%提高到 XX.X%。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各区教育满意度入户调查中,XXX 区教育满意度排名处于全市领先位置。

 (二)发展形势与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 XXX 区深入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落实市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内部装修”、建设教育精品区的关键时期,XXX 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迫切要求 XXX 教育彰显红色基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提出新要求。XXX 区作为红色火种传播地之一,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塑造和创新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将区域红色历史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全力服务 XX“四个中心”的大局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迫切要求 XXX 教育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随着优质资源的不断扩大,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适龄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探索普通教育家校融合、特殊教育医教融合、老年教育教养融合的教育服务模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XXX教育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善于作为。

 3.坚持新发展理念,迫切要求 XXX 教育筑牢“五育”根基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快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 XXX 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精准施策,全方位立体化推动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 X 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市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教育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 XXX区和 XX 建设发挥教育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推进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落实“七有”“五性”的教育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度、有温度,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助力每一位学习者成就幸福人生,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助力绿色北 X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精品区初步建成。

 ——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和学校德育、文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组织在学校治学理校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引领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形成完善的德育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审美情趣、劳动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培养眼中有山水,胸中有情怀,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 XXX 时代新人综合育人体系初步建成。

 ——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

  善,幼儿园保教水平明显提升。全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 XX%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 XXX%,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 XX%以上。

 ——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城乡、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缩小,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XX%,就近入学率在 XX%以上。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 XX%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政治生态状况的分析研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学习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生命线,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全区师生进一步

  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不断提升全系统党建工作质量。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基层校园党组织政治建设,指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教师党员带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的提升,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切实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群团工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形成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合力。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二)全面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落实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工作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强化全学科德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等重要内容进课程教材要求,加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完善社会大课堂、“四个一”活动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

  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规范教材选用和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跨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展系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创新,提升科学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全面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职业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建设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探索具有 XXX 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X 课时,全面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形成资源丰富、选择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合理规划教育布局,精准布局学前教育学位,有效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区幼儿园配建标准,确保配

  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保证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建立区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公办园,不断丰富公办园办园形式,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数。

 实施幼儿园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新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和办园品质。完善学前教研体系,建设专兼职研修员队伍,开展生活化、游戏化、自然化的幼儿园活动研究和实践,坚决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效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

 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办园环境。强化与属地街镇的协同管理,巩固无证园治理成果。严格教师队伍管理,把好园长、教师入口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持续强化优质资源供给。根据全区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布局,分阶段、分区域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规模,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实施山区教育精准帮扶,精准振兴乡村课堂,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教育专家与山区教师的精准对接。办好山区学校,确保一校一案,精准施策,大力提升...

篇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XX 区“ 十四五”时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21 —5 2025 年)

 ( 报审稿 )

 1 2021 年 年 6 6 月 月 0 20 日

 1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形势要求 ...................................................................... 7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12 (一)指导思想 .................................................................... 12 (二)基本要求 .................................................................... 13 (三)发展目标 .................................................................... 14 三、主要任务 ...................................................................... 17 (一)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 17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8 (三)充分满足科学城对优质公共教育的需求,发展优质多元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 27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构建服务科学城的融通便捷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 32 (五)主动适应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需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 35 (六)推进以科学城为中心的区域教育协同融合发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布局 ............................................................ 39

 2

 (七)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城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 ............................................................................ 42 (八)深入落实“科学+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质要求,构建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聚集区 ................................ 44 (九)围绕科学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47 四、保障措施 ...................................................................... 49 (一)强化法治保障 ............................................................ 49 (二)强化经费保障 ............................................................ 50 (三)强化编制资源保障 .................................................... 51 (四)强化安全保障 ............................................................ 52 (五)强化监督保障 ............................................................ 52 五、规划实施 ...................................................................... 53

 1

 “十四五”时期是首都向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 XX 区扎实推进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规划。根据《XX 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进一步明确 2020—2025 年 XX 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 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坚持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较好完成了“十三五”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十四五”时期 XX教育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基层单位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理论中心组学习延伸到基层学校。制定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党支部建在教学一线,完善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并进。组织开展“提升教育质量,我是党员我带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巡回指导组,全程指导 64 个基层党组织、162 个基层支部主题教

 2

 育活动。制定并下发《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与考核。印制《教育系统科级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责纪实手册》,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抓好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为突破,严格干部队伍管理,有效提振了教育系统士气。

 —— 教育公平和均衡迈上新台阶。坚持扩大优质资源与均衡配置资源并举,严格入学政策,就近免试入学落实到位,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有效破解择校难题。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实现新突破,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

 目前,学前教育共有幼儿园 78 所,其中公办园 33 所、占比 42.3%,民办园 45 所、占比 57.7%。在园幼儿 10988 人,其中公办园幼儿 6698 人、占比 61%,民办园幼儿 4290 人、占比 3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98.95%,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到 99.67%,位于全市前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共有19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3 所,开设班级 522 个,在校学生 17569 人,平均每年招生 3200 人左右。初中 9 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 3 所、4 所完全中学初中部,开设班级 257个,在校学生 6728 人,平均每年招生 2500 人左右。山区中学 3 所 ,其余分布在城区和平原地区。农村教育发展质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全区已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高中 4 所(均为完全中学高中部),主要集中在城区,开设班级 107 个,在校学生 3644 人。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3

 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2019 年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占 XX 区入学总人数的 26%。进一步健全残障儿童少年入学保障机制,实现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5%。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受益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资助力度持续提升,弱势教育群体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教育的社会公众满意度在全市始终保持较高排名。

 ——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出台了旨在提升教育质量的“1+2”文件,建立了区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下发《家校共建指导意见》,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育人机制。以“体育、艺术 2+1 项目”和学生课外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出台《XX 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方案》,建立了课外活动校外教师资源库,在 34 所学校开设了包括天文、茶艺、足球、象棋、手工制作、编织、景泰蓝、蜡染、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充分挖掘 XX 地区生态环保、民俗和民族工艺等实践资源,不断规范和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全区校外活动站覆盖率近 80%。全区中小学 10%学科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学校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实验小学的“YUE”文化建设,XX 镇中心小学的“感恩教育”,红螺寺中学的“艺术特色”、XX 四中的“体育特色”等,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在多项国家、市级体育

 4

 科技艺术竞赛中获得佳绩。中、高考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高考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人数逐年增加。

 ——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积极推进与教育发达区的合作,与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优质学校先后实现一体化办学。探索实施学区建设,学区制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干部教师培养、教学研讨、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初步实现校际间整体优化。实施《XX 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加强中高考改革及课程改革研究探索,在 XX 一零一中学 XX 分校和 XX 区第一中学分别设立“1+3”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普通高中升入优质学校的比例逐年增加。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际和地域特点整体开发课程。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系列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开展到名校挂职、进修研修、“校长工作室”等形式,不断推进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到市区优质学校进行“跟岗培训”,组建骨干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带动学校教师整体提升。不断完善教师资源配置,引进 58 名优秀成熟人才在一线任课。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水平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 教 育服务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能力不断提升。深入落实“科学+城”要求,坚持公共服务先行,持续推进科学城教育配套项目实施进度。引进 XX 一零一中学 XX 分校、

 5

 实验二小 XX 分校 2 所名校集团化分校,XX 一小与府学胡同小学、杨宋镇中心小学与五一小学、雁栖学校与中关村一小、九渡河镇中心小学与十一学校、北房镇中心幼儿园与明天幼稚集团实现一体化办学。XX 第三实验学校新建工程、科学城幼儿园新建项目、引进国际学校办学等科学城配套项目建设按计划全面推进,多层次、多元化的科学城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科创新城‘教’相辉映”工作常态化开展。推进教育与科学城融合发展,成立了各层级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教育专班,中小学引入科技副校长工作顺利开展。

 —— 职业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职业学校专业改造及提升力度。调整设置了服务 XX 科学城、国际会都、中国影都人才需求的专业。探索了职业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合作的办学方式。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全区镇乡均成立了成人(社区)教育机构,XX 镇、怀北镇全部行政村均设立村级成人学校,长哨营等三个镇挂牌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实用人才培训、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和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圆满完成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

 —— 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制定实施《新时期 XX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规划(2017—2020 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北美、东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欧洲沿线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推

 6

 动教师培训交流、学生互访常态化。实施了京港澳姊妹校交流工作。积极推进了与海淀、东城等教育发达区的合作,签订并实施了“海怀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质量监测、中高考模拟,各类教研活动等领域,实现同步进行、实时共享。XX 教育开放呈现深层次、广领域、高水平发展的新态势。

 —— 教育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 2017 年比 2016 增长了 11.06%,2018 比 2017 年增长了 18.08%,2019 比 2018 年增长了 8.47%。深入贯彻实施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名师工程”,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由113人增加至352人,同比增长211.5%;本科学历由 4299 人增加至 4742 人,同比增长 10.3%。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日益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整体统筹、全面布控,建立“四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筑好教育战“疫”的“防火墙”。切实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实现校内师生员工“零感染”。取得抗击新冠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满足了全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期盼,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 XX 教育全面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迈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新阶

 7

 段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 XX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也是 XX 区深入落实新一版城市总规赋予 XX 的功能定位,充分聚焦 XX 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两区”“三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创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局面,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XX 教育要深刻认识新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新特征、新要求,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开创 XX 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区域城市战略定位和 发展新格局对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新要求。要立足 XX 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的定位,深入剖析 XX 教育在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紧紧扣住科学城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直面教育改革...

篇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 2035》,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2020 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52 万所,在校生 653.5 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0.80%,高于全国 5.6 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4.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 99.97%,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 9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20%,高于全国 4 个百分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全部更名为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更加畅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 15 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 10.45 年,位居全国第四。

 教育公平底线更加坚实。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如期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建设认定普惠性幼儿园 2528 所。2018 年我省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公民同招”,大班额全部消除。110 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

 教育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全省幼儿园增加 457 所,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减少 1147 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增加 116 所,建成乡镇寄宿制学校 1054 所,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新增本科高校 3 所、高职高专院校 8 所,分别达到 34 所、49 所,历史性实现本科院校设区市全覆盖。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试点)。农业大学与农科院完成合署改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工程职业学院。

 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高等教育“1331 工程”,支持大学率先发展。大学入列部省合建高校,大学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累计培养学历教育毕业生 182.55 万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 63.2 万名,职业教育毕业生 119.35 万名。5 所高职院校和 21 所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学校,4 所高职院校入列国家“双高计划”首批建设单位。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立省领导亲自抓教育改革工作台账、专项督查与常规督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五类主体评价改革,全面部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相互衔接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等改革取得突破。

 教育开放合作稳步发展。理顺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建立国家、省、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体系,稳步扩大公派出国规模,持续加大留学回国人员支持力度。设立来地留学政府奖学金,来地留学生中学历生占比达到 83%,落实学前、初等、中等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不断深化和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打造“留学”品牌,举办“留学”海外教育展。地港、地澳姊妹学校达到 20 对。承办海外孔子学院(课堂)4 所。

 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总投入 4562.81 亿元,年均增长 6.1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3774.56 亿元,年均增长 5.89%;省财政安排政府债券资金 110.17 亿元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分别达到 99.99%、99.86%、98.79%,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92.55%,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75.65%。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代会提出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省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抓住重大机遇,开创全省教育新的局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人才和科技竞争更为激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人口流动加速、城镇化水平提升、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对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是:区域、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还不够均衡,公办、民办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还未充分释放,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关键领域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

 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我省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前所未有,更具战略性、变革性,挑战前所未有,更具紧迫性、艰巨性,全省教

 育系统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总体思路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6.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 86.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 55%以上,力争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到 30%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底线要求和省定办学标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力争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到 20%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6%。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基

 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总体保持规模大体相当。

 ——职业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有效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全面融通。4 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完成建设任务,建设 10 所省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和 50 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实现“高原上起高峰”。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1331 工程”提质增效,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实现重要突破。推动本科专业升级换代,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依法治教体系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形成。数字教育深入推进,智慧校园覆盖率实现突破。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各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绿色、安全,平安校园达标率达到 100%。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明显。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供给更加充分多样,适应学龄人口受教育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全面落实,成长成才的渠道更加畅通多元,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0.80 96.50 预期性

 小学净入学率(%)

 99.97 >99.95 预期性 初中净入学率(%)

 99.96 >99.95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20 96 预期性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

 126 130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39.20 45 预期性 职业教育专科(含高专)在校生(万人)

 31.46 33 预期性 职业教育本科在校生(万人)

 0.19 4 预期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 10 预期性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51 60 预期性 普通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65.45 65 预期性 普通本科在校生(万人)

 52.74 54 预期性 在学研究生(万人)

 4.56 5.50 预期性 “双一流”建设学科(个)

 1 3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12 11.62 约束性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领导。把领导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鲜明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质量为先、内涵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适度超前和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加大开放力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中部省份、黄河流域省份、京津冀地区及周边省份的协同联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谋划教育发展,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有机衔接的新发展格局。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牢牢掌握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进一步健全完善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落实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委统一领导、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坚持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委议事日程,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健全完善政主要领导深入学校调研、上思政课、联系学校等工作制度。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广大员干部、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加强教育系统统一战线工作,深化对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

 (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 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领航攻坚行动,推动建、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全面提升教育系统的建设质量。推进中小学组织建设规范化。实施高校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新时代高校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持续开展示范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支部工作室创建工作。深入开展高校基层组织

 书记抓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规范高校院系级组织会议、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做好在师生中发展员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四史”宣传教育,推动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落实全面从严治主体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责任链条。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两个责任”贯通协同,营造“清廉教育”的良好政治生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强化政治监督,完善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好教育系统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性教育,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员干部担当作为。

 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

篇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dquo;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根据《关于制定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 2035 行动纲要》的部署要求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两个高水平”建设总体部署,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已经具备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教育普及化水平继续全国领先,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速、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对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战。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省要打造“全面展示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人才强省和创新强省,新战略新定位都需

 要教育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都对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面对新要求,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与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要求,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明显差距。区域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还不够均衡;布局和结构不够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教育理念还不够先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还不够强劲。教育要成为“重要窗口”、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亮丽名片,全省上下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谱写美好教育篇章。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先行省、示范区为目标,以打造美好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均衡为重点,以深化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全力构建具有全球视域、品质的高质量现代教育发展体系,涌现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教育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文化支撑,为中国教育的明天贡献更多的经验、样本。

 (二)基本原则

 坚守初心,立德树人。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担当时代新人,培养具有特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美好生活奠基。

 聚焦需求,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围绕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大科创高地”“四大建设”、乡村振兴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教育智慧。

 优化布局,改善结构。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同省发展新空间格局匹配的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适应新发展阶段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先全国,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问题导向,创新创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数字化创新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创新开放优势,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当好全国教育创新创新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

 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支撑。

 “十四五”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担当时代新人。

 (一)深入推进思想“三进”。坚持系统观念,落实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完善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机制。实施“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工程,打造具有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积极建设高校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探索“精准思政”新路子。建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成为全省思政教师教育教学、培养培训、学习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壮大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挖掘课内外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学深悟透,推动领导干部、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上讲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铸牢共同体意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专栏 1

 “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工程 以高校“十大育人”载体为基础,深入挖掘推广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共建共享“资源图谱”,形成具有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建强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重点

 培育 20 个省级示范性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100 个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二)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格局。聚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师训体系一体化,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深化思政理论课创新创新,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建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各设区市中小学校机制,建立市校协作、校际协同的工作格局。建好省级“思政研学基地”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做强一体化教研平台。

 专栏 2

 思政理论课创新提升工程 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育力度,切实推动各高校按师生比 1∶350 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好思政课教师“1151”培养计划,在省级层面培育 100 个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培养 10 名领军人物、50 名拔尖教师、10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建好省级思政课研学基地,建设一批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遴选 15 个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示范团队。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针对性,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在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课程思政要求,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融通,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栏 3

 课程思政建设工程 强化引领示范,选树 15 所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和 60 个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推出 300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10 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 600 个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项目,编撰 200 个课程思政案例。

 (四)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必备劳动能力和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推动实施中小学劳动周和大学生劳动月,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发建设中小学《劳动》地方教材,建立中小学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将劳动素养纳入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专栏 4

 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推出义务教育《劳动》地方教材。在全省中小学加强劳动实践教室建设,建立 300 个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类别的基地。建设集管理、服务、评价于一体的中小学研学实践服务平台。

 (五)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健康教育。构建学校经常性体育竞赛制度,基本建成富有特色的校园足球等发展模式。建设健康校园环境,多渠道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全面健康素质。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社会公布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开齐开足美育课,丰富美育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健康人格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专栏 5

 学校体育美育推进工程 培育推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努力培养学生 2 项运动技能、1—2项艺术特长兴趣。高标准建设 2000 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0 个足球俱乐部。持续推进全省学生艺术节活动,每年组织 100 场以上高雅艺术进校园。

 专栏 6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工程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95%以上的高校达标,打造省级标准化高校,积极推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注册心理师证书,所有专职辅导员达到初、中级培训要求。加强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70%的县(市、区)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平台,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督导和危机干预。

 (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持续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途径密切家校合作,协同加强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统筹发挥校内外各类资源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社会教育焦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家校、家(庭)社(区)、家(庭)(网)警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

 四、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

 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一)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幼儿园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适时调整完善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健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建设,及时移交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以乡镇公办中心园为示范、中心村幼儿园为基础、村级教学点为补充,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提升园舍条件、师资素质和保教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

 (二)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对照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以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契机,突出幼儿园日常保教规范和质量导向,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内涵,推动幼儿园上等级提水平,重点增加一级、二级幼儿园覆盖面。建立完善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以同级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价收费为目标,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质发展,全面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适度发展,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需求。

 专栏 7

 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到 2023 年,公办园覆盖率保持在 5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 90%,优质学前教育(一级、二级园)覆盖率达到 7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 99%,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 65%以上。

 (三)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创新,推广“安吉游戏”的理念,探索丰富游戏教学模式,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坚决纠正和防范“小学化”现象,探索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持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指导网络,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强化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加强幼儿园规范和全过程监管,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学前教育监管机制。

 专栏 8

 游戏教学推广计划 参照“安吉游...

篇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教育现代化 2035》,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我省是全国教育人口大省。2020 年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 5.42 万所,教育人口 287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6.2%。“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召开了全省教育大会,出台《教育现代化 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升。“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由 83.2%、94%、90.3%提升至 90.3%、96%、92.01%。中职学校布局持续优化,学校由 875 所整合至 414 所,校均规模由 1502 人提高至 3472 人。普通高校由 129 所增加至 151 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36.49%提高至51.8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吸引 364.4 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民办学校由 16707 所发展至 21670 所。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覆盖所有县(市、区),158 所省级示范园分别与 316 所农村薄弱园建

 立帮扶关系,建立了“强园带弱园”的帮扶机制。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培育了百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遴选 109 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试点学校,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生涯教育试点的省份。启动实施中小学“英才计划”,注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发展。体育美育工作效果明显,劳动教育持续加强,128 个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圆满完成。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基本形成。出台《省职业教育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省成为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 7 个省份之一。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重点打造的 10所世界一流高职院校行列,9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市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学、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实现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实施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本科教学质量、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等工程,36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62 个,25 所鲲鹏产业学院顺利落地。

 ——教育综合不断深化。制定《教育综合方案》,推动教师管理体制、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重点。稳妥推进高考综合,制定《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方案》,取消了 7 类 26 项高考加分项目。教育“放管服”成效显著,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落实,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启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达到 289 个,境外办学机构达到 9 所。

 ——教育公平迈入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158 个县(市、区)全部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 687 万人次,发放资助金 36.94 亿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控辍保学历史性地实现了动态清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 38 个国家级贫困县和 2 个省级试点县,受益学生310.7 万人。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 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均建立了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80%以上,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人数稳步增长。

 ——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共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50 个、创新人才 250 名。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和资金量均达到全省总数的 90%以上,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3 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2 项;高校建有 8 个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9 个省协同创新中心和 120 多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 19107 项、经费 49.7 亿元,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2011—2020 年全省各级教育入学机会 ——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各学段生均经费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投入责任有效落实,基本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2020 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到 2802.2 亿元,较 2015 年增加 1061.1 亿元,增幅 60.9%。年均投入增幅居全国第 4 位。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盖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各个阶段的全链条生均拨款制度,使各阶段教育财

 政投入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执行。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多媒体教室配置率年度增长率均在 10%以上。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省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尚未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尚未完善;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体制机制滞后,创新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补齐短板、铸造长板,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十大战略”实施,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建设,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坚持质量为先、项目为王、内涵发展,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

 坚持深化开放。以深化教育评价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教育领域制度机制更加定型更加成熟,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坚持以开放促、促发展,立足,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与国内外、省内外互容、互鉴、互通中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坚持融合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谋划教育发展,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创新校企、校院、校地合作形式和机制;推进教育军地融合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持续加强同部队院校合作;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四)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评价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多元

 的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及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有力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人才强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上游行列。

 基础教育有品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全面提高 15 年基本公共教育发展水平。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5%以上,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 50%以上,保教质量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工作重点转向推进优质均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6.4%。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3.5%。

 职业教育有优势。职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发展阶段,多元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成效明显,办学能力显著增强、内涵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规模达到 16 万人。“职教高考”制度基本建立,职业学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全面落实,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层次分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 60%。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显著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高等教育有突破。深入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启动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力争新增 3 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带动引领我省本科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0%左右。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建设 5 个左右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开放有作为。教育领域综合不断深化,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教师管理体制等一大批项目落地见效,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治理体系。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打造“留学”品牌,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有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有效,“入园贵”“择校热”“大班额”等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守为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突出思想引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坚持用特色思想铸魂育人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深入推进特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把握特色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实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高校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建立高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听旁听制度。

 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程体系。加强以特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推动创新理论全面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立德树人示范校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坚持办学方向、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地方有作为的示范校。实施高校青年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对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

 开展特色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实施领航计划和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研究阐释,持续开展宣讲巡讲活动,推动特色思想学习研究全覆盖。推动特色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成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全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络信息安全研究与分析中心及网络联盟

 建设,构建“互联网+育人”工作体系。提升全省网络思政课建设水平,建强网络思政课阵地,丰富网络思政课内容供给。

 加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立省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落实教育部、省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突出“德技并修”,树立崇尚技能的价值...

关键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 国家

Top